编者按: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15年10月24日在江苏无锡灵山梵宫举行。本届论坛设有佛教和平论坛、佛教教育论坛、佛教青年论坛、佛教文明论坛、佛教僧团论坛、佛教弘法论坛、佛教公益论坛、佛教居士论坛等八个分论坛,以及佛教与科学、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、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话佛教三个电视论坛和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明、佛教互联网论坛、佛教与企业文化论坛三个新媒体论坛。论坛必有论文。读论文如入宝山,引人入胜。为方便法师居士迅速了解论文内容,本站小编将陆续摘录精美论段,以飨读者 。
佛教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
澳洲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 澳中文化协会
澳洲邦德大学东西方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
冯文玮
在中国,佛教自公元前二年(西汉哀帝元寿元年)大月氏使者伊存[]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佛经,佛经开始传入中国;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, 260年朱士行[]西行求法,继而1175 年朱熹、陆象山的鹅湖之会[],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与文明开始,后者标志中国传统儒学与佛学融合,一个新的理学为之创立。在这千年间中国文化发展主流正是儒、释、道三家文化,这千年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烂灿辉煌、奇葩怒放的时期,文明的交融,促进中国佛教所具有的丰富、深厚的文化特质,使它在整个东方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1922年,罗素在访问中国之后,写过一篇题为《中西文明比较》的文章,其中有这样一段:“一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;二、今日欧洲文化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,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。这两点无疑是正确的。如果看中国文化的发展,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,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。”
20世纪初,英国探险家斯坦因[]曾3次到中国新疆考察",掠夺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、龟兹文、于阗文、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经典,这些文献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,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、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兴趣。由于对佛教文学、艺术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传。虽然斯坦因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但是,他这种只顾事业而不分国界随心所欲的探险考古活动,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,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。
现代各国佛教大德为新世纪、新时代、切机切理的为传承如来事业呕心沥血。实际上,世间所有宗教典籍,具有共同的宗旨目标,世间所有的宗教,都是神圣仁慈博爱的圣贤教育,即教导一切众生、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、在社会上化敌为友、化冤为亲。
各国宗教界大德、宗教学者从各宗教典籍里找到相似重点,在佛家讲是「慈悲」;在基督教、天主教讲是「神爱世人」;在伊斯兰教的《古兰经》讲「安拉确实是仁慈的」,归纳起来,「仁慈博爱」是所有宗教创始人教义的宗旨。因此,推动宗教文明对话,我们同愿同行,交流互鉴,教导信众做到仁慈博爱,以佛教“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” 宇宙一体的宏观哲理,发扬光大对不同的族群、国家、宗教与文化,用一种真诚的爱心去爱护、尊敬、关怀、合作,实现宗教和平相处,各国人民和平相处,人类与自然界和平相处。
宗教冲突,皆是起源于对自己的宗教理解得不够深刻,同时对其他宗教又一无所知,彼此又缺少交流,往往发生猜疑,从猜疑产生误会,由误会提升为排斥,摩擦就无法避免了。因此,做为一个宗教徒,应熟悉自己的经典,真正通达明了自己宗教所讲的理论,生活中依教奉行,落实教主的教导,应用于如何处事待人接物;各种不同宗教就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了,有问题就能化解。宗教和谐的途径最重要的是沟通,不同宗教常常往来,推心置腹的做朋友,不但了解自己宗教的教义,也了解其他宗教宗旨,这样就能化解冲突。
当今世界,当今文明确实己面临诸多危机,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,如果人类文明无限止的只追求物质、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,则将导致人类文明灭亡,世界毁灭。
人类文明必须是由外求转向内求,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、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,由修心、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,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,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,佛教的宽容性与开放性,体现在尊重其它宗教,容纳其它文化;佛教智慧超越了宗教、哲学及科技的价值观念体系,佛教智慧最终将现实人间变成天国,变成佛国净土。